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拟立项项目 |
序号 |
项目名称 |
申请人 |
资助单位 |
1 |
基于Super Learner算法的老年肌少症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研究 |
张频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
2 |
预防医学本科生科研启蒙课程设计与实践 |
刘蔚楚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
3 |
离子型稀土暴露的生殖效应初步探究 |
王爽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
4 |
“两个结合”视域下江西红色卫生文化资源在医学院校思政育人功能转化与创新发展研究 |
谢沙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5 |
课程思政背景下江西红医文化融入医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的路径探析 |
胡雯萱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6 |
课程思政背景下江西红医文化融入《药剂学》 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
杨慧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7 |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第二课堂”的实践与路径研究 |
吴夏静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8 |
“五育”融合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发展型资助德育功能研究 |
邓亚娅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9 |
课程思政背景下江西红色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
陈月华 |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研创新团队 |
10 |
“知行合一”视域下渐进式应用型本科护理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
胡梦晶 |
护理学学科 |
11 |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全球胜任力的国际护理人才培育研究 |
胡利娟 |
护理学学科 |
12 |
医养结合模式下“互联网+中医志愿护理服务” 在社区老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
张梅燕 |
护理学学科 |
13 |
院校合作机制下护理人文关怀工作坊的实践探索 |
张艳 |
护理学学科 |
14 |
思政师资培训在高校延续性教学手术室实习生培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王玉倩 |
护理学学科 |
15 |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社区老年人中的护理实践与应用研究 |
喻道舫 |
护理学学科 |
16 |
无创颅内压监测联合气压治疗在儿童脑损伤深静脉血栓效果研究 |
程其明 |
护理学学科 |
17 |
耳穴贴压按压联合浸润麻醉对颈部局麻手术术中的影响研究 |
刘江红 |
护理学学科 |
18 |
健康中国背景下居家老年人跌倒预防自我管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龙苏兰 |
健康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
19 |
舞动治疗对南昌医学院大学生焦虑的干预研究 |
钟容 |
健康管理科研创新团队 |
20 |
基于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的泥胡菜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
肖欢 |
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1 |
基于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的花椒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
李聪 |
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2 |
基于人工口尝评价结合电子舌技术对中药 苦性成分的掩味研究 |
吴双双 |
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3 |
四物汤对自然衰老小鼠皮肤改善作用的实验研究 |
卢艺 |
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4 |
甘草泻心汤联合康复新液对口腔疱疹代谢组学机制的研究 |
谢丹丹 |
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25 |
槲皮素调控ALOX5通路缓解adriamycin诱导的 心脏损伤铁死亡机制研究 |
段芳芳 |
临床医学学科 |
26 |
探索抗氨甲酰化蛋白抗体对于早期识别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判断预后的作用 |
凌加云 |
临床医学学科 |
27 |
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转归预测价值探究 |
张东光 |
临床医学学科 |
28 |
血清铁蛋白、25(OH)D与儿童1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
杨利 |
临床医学学科 |
29 |
小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研究 |
张贤华 |
临床医学学科 |
30 |
南昌市慢支、COPD与肥胖关联机制的研究 |
李梦君 |
慢性气道疾病科研创新团队 |
31 |
胃食管反流与儿童哮喘的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
丁莲富 |
慢性气道疾病科研创新团队 |
32 |
低效价O型全血产品开发及应用研究 |
黄会青 |
南昌医学院附属血液研究所科研创新团队 |
33 |
标准化制备异体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应用研究 |
范为民 |
南昌医学院附属血液研究所科研创新团队 |
34 |
基于“SCFAs-肠”互作的山楂叶黄酮对糖脂代谢紊乱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初探 |
胡慧明 |
药学学科 |
35 |
江西绿茶药用活性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亲和构效关系研究 |
吕韶利 |
药学学科 |
36 |
舒筋草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
刘阳 |
药学学科 |
37 |
葛花解酲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
彭林 |
药学学科 |
38 |
白灵芝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构效关系研究 |
刘婷 |
药学学科 |
39 |
鳖血柴胡及以鳖血柴胡入药的逍遥散毒理学研究 |
闵捷 |
药学学科 |
40 |
粘液型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表型及基因组学特征的研究 |
陈娇 |
医学技术学科 |
41 |
低剂量CT肺结节检出的体模研究 |
邹华春 |
医学技术学科 |
42 |
基于基因组学江西地区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 |
赵恒 |
医学技术学科 |
43 |
光谱CT冠状动脉CTA多参数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彭琨 |
医学技术学科 |
44 |
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作用于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及其生物被膜的研究 |
周芳 |
医学技术学科 |
45 |
鲍曼不动杆菌膜抗原(OmpA-Bap)多表位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
饶品欢 |
医学技术学科 |
46 |
基于MAPK信号通路探究草本凝胶联合PDG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 |
钟小冬 |
医学技术学科 |
47 |
补体及免疫球蛋白与儿童急性喉梗阻的相关性分析 |
熊吕平 |
医学技术学科 |
48 |
基于“双创”背景下高校影像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南昌医学院为例 |
刘梦瑶 |
医学技术学科 |
49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丹参-鳖甲药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周玉杰 |
郑保平科研创新团队 |
5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苏腾伟 |
郑保平科研创新团队 |
51 |
《医宗金鉴》玉容散外敷对黄褐斑小鼠模型作用及机制研究 |
黄青 |
中西医结合学科 |
52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温胆汤抗肥胖痰湿证的作用机制 |
叶斌 |
中西医结合学科 |
53 |
女童性早熟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各项检验和检查指标关系的分析 |
徐磊 |
中西医结合学科 |
54 |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二至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
巢素珍 |
中药学学科 |
55 |
基于UPLC-Q-TOF-MS技术整合网络药理学研究千金苇茎汤的入血成分及抗肺癌作用机制 |
蔡芳燕 |
中药学学科 |
56 |
菊花炒制后的标准化研究--以杭菊花为例 |
谭玲龙 |
中药学学科 |
57 |
基于转录组学+细胞代谢组学联合分析三叶青中活性成分抗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
邓雅琼 |
中药药性变化创新团队 |
58 |
基于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的藜蒿降尿酸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
陈笑天 |
中药药性变化创新团队 |
59 |
鳖血柴胡在逍遥散中发挥的作用研究 |
马越兴 |
中药药性变化创新团队 |
60 |
具载药能力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熊磊 |
中药药性变化创新团队 |
61 |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麸炒石菖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 |
乐颖娜 |
中药药性变化创新团队 |
62 |
基于代谢组学的帕金森病阴虚风动证生物学机制及大定风珠的干预作用 |
徐敏 |
中医学学科 |
63 |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脐周四边穴”联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研究 |
曾彤 |
中医学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