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月21日至22日,南昌医学院新时代思政教育建设研讨会隆重举行。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朱虹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汪玉琦,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教授,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孙常翔,南昌医学院党委书记殷剑教授,南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秋根,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龚超教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帆教授等出席会议。南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彭维杰主持开幕式。学校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朱虹教授作了一场题为《新时代医学院思政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的精彩主旨报告,阐述了加强医学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时代医学院思政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建立思政教育创新与实践的保障机制。
他指出,党的二十大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部署,赋予新时代医学思政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是政治铸魂的刚性要求。医学人才必须首先是“医德榜样”,培养学生在问诊把脉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在科研攻关中坚守“科技报国”初心。二是德术并重的根本要求。医学思政教育必须回答好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三是扎根大地的实践要求。江西作为革命老区,基层医疗人才缺口较大。省委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健康守门人。南昌医学院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要求学生把“论文写在红土地上”,努力培养出群众需要的“百姓医生”,正是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动实践。
他强调,医学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是要培养“懂技术更懂人心”的良医。未来应坚守“人民健康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医学思政教育范式,通过创新话语体系、革新教学方法、重塑评价机制,着力打造“大思政课”医学教育样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医”筑牢思想根基。

汪玉琦在主持主旨报告会时指出,随着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崛起,医学伦理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在医学教育中要大力推进医学伦理道德建设,这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保持中华文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医学思政教育必须构建大思政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融红色传统、职业精神、医学伦理教育于一体,切实提升思政铸魂育人的实效性。

王金平教授《以“四力”贯通新时代医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为题,阐释了探索融合思想理解力、教学引领力、人才培养力、制度支撑力“四位一体”的医学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机制的重大意义和实施路径。他指出,医学人才是全民健康的守护者,应具备高尚医德和精湛医能,既要厚“德”为医,又要以“能”为基,才能为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医学院校要结合地域特点、医学特色、校本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深度融合。他强调,要提升思想领悟力,营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连接贯通的认知氛围;要强化教学引领力,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融互促的课程体系;要凝聚人才培养力,锻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要夯实制度支撑力,构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保障机制。

孙常翔充分肯定了学校在思政教育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学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对加强学校思政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他在致辞中表示,南昌医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致力于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教育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思政育人体系。他要求,学校要突出政治引领,推动思政教育与党组织活动互促共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让思政教育有根有魂、有章有法。要深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南医特色的育人品牌,要聚焦价值引领,构建以“敬佑生命”为核心的价值培养体系,让思政教育有血有肉、见行见效。期待研讨会形成一批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成果,为新时代医学思政教育提供“标准范式”和“方案样本”,为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锻造更多“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医德高尚”的卓越医学人才。

殷剑教授在《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思考》的报告中,从“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三个维度分享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思考,强调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学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他表示,南昌医学院将以新医科为统领,推进医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立足校本特色,构建具有南医特色的大思政育人体系;要进一步厘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坚持“德医相融”的教学理念,通过“情境体验”浸润和实践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诚心接受、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基因课”;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新载体,以数字技术拓展思政教学新场域,在教学内容、备课方式、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形成“医科教育夯基础,通识教育塑品格,专业教育强特色,实践教育重践行”的思政教育新范式,铸就思政教育特色品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积极贡献。

李秋根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学校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优秀医学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南医力量。
南昌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始发教授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思考》主旨报告,从树牢课程思政建设主体意识、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执行能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支撑能力三个方面,分享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思考和实践。他指出,高校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不能只满足于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龚超教授以《构建“大思政课”教育格局》为题,从“时代背景”“思政课现状的基本判断”“建设‘大思政课’育人环境”三个方面,分享了该校在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他强调,要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话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学模式,通过满足、引领和创造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实现知识、信仰、能力的有效转化,形成学生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易云老师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一体三翼多维并举实践育人体系》为题,介绍了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省级精品项目“行走的思政课堂”的理论架构、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

彭维杰在闭幕会上指出,思政课程的关键是要讲透,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聚焦难点深入思考,集体研讨,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要创新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更多学生投入到思政课堂中来。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广大专业教师要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自发”和“自觉”的相互转化,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教学效果。他强调,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自觉、发自内心的自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才能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会议期间,龚超教授现场指导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备课,学校教师代表围绕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效性提升两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进行实践教学观摩。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搭建起专家学者医学思政教育交流的平台,为学校思政建设的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专家报告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理念新颖,为做好新时代医学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很受启发。今后将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推动医学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为培养新时代“政治坚定、技术优良、医德高尚”的卓越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省卫生健康委有关领导、学校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代表、教研室主任及师生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稿件来源:党委宣传部
部门审核:程赛杰
责任编辑: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