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医学院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3-01-03 作者: 访问量:

说明

本报告是根据国教督办[2018]83号文件中关于普通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要求生成,报告中数据源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统计的时间与平台中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要求一致。

目 录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二、专业设置情况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教学条件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课堂教学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六、实践教学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明确,积极服务区域健康服务产业

二、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方案主要特点

四、立德树人落实情况

五、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应用型技能的提高

六、多元化奖励机制,树立学习榜样力量,营造良好学风

第五部分 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四、课程考试质量监控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三、就业情况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一、办学定位上更加体现应用型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设置上体现市场需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上体现双师型发展需求

五、良好的校企、校院(医院)合作机制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八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学科队伍年轻化,师资队伍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南昌医学院(Nanchang Medical College),坐落在美丽的英雄城——江西省南昌市,学校是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西省卫生健康委行政主管、江西省教育厅业务指导,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主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教学研究型人才。2020年,为补齐后疫情时代医学教育短板,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江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卫生职业学院等为主体,重新创办南昌医学院。2021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昌医学院;2021年9月,南昌医学院从全国30个省市招录2021级首届学生。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扎根赣鄱,辐射全国,服务卫生健康行业、服务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为主体,大力培养人才质量。截至2021-2022学年,共有27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采用隔年招、暂时停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弱势专业,2021-2022学年,学校招生专业控制在13个左右,逐渐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

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截止至2021-2022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815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100%。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21-2022学年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录取新生1870人,其中本省1235人,外省635人,第一志愿报考率达100%。江西省文科最低投档线为528.97分,超省控线32.97分;理科最低投档线为478.92分,超省控线35.92分。

第二部分 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已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水平和能力都较高的师资队伍。学校专职教师由学校专任教师及附属医院具备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绝大部分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渐趋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一)专任教师数量

2021-2022学年,学校专任教师523人,外聘教师136,生师比为1:14.8。

(二)专任教师结构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师资队伍专任教师523人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不断得到优化。职称结构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60人,其中正高级53人、副高级10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0.13%、20.46%;学位结构上,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28人,所占比例24.47%,硕士学位315人,所占比例60.23%.

(三)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非常注重发挥高级职称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一线配备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要求正、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

2021-2022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人数的比例为100%,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占总课程门数的比例为26.82%。

表1本科课程授课情况表

本科课程总门次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

授课情况

总人数(人)

符合岗位资格(人)

教授(人)

副教授(人)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

1253

457

457

107

89

100%

336

26.82%

二、教学条件

(一)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持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在预算安排中,学校优先保证本科生培养经费、实验实习经费、教育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经费。2021-2022学年,学校教学经费总支出980.55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89.26万元﹑本科实践教学经费支出272.94万元(本科生实验经费111.34万元,本科生实习经费161.66万元)。 2021-2022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6016.37万元,其中本学年度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561.84万元,生均0.65万元。

(二)教学用房等配置

教学用房面积统计,学校占地面积748448.32平方米,建筑面积373769.39平方米。2021-2022年,生均占地面积为50.0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为202267.85平方米(含实验室面积),生均22.14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47461.82平方米,生均16.14平方米。

(三)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532.92平方米,阅览座位812个。现有馆藏图书合计70.79万册。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资源应用情况

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已基本完成,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投入、不断完善”的建设原则,校园信息化及网络建设目前总计投入1300余万元,采用“万兆主干,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无线网覆盖全校。校园网实际运行情况较为稳定,为学校日常办公、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实现了网上办公、网络教学、教务管理、文献资源利用等信息化服务,建设了智慧化校园平台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应用系统。

(1)智慧化校园平台系统的建设。包括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综合信息门户平台、移动服务桌面”的网络框架,校园网出口带宽现为2G,校区用户数量4645个,智慧校园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字化的管理环境和教学环境,实现全校范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2)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为学生饭卡充值、水电费收缴、银行转账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3)OA协同办公系统在原有的公文及收发邮件系统上进行升级,实现了通知公告,请示汇报,值班安排,公文流转等手机电脑同步的电子办公业务。

(4)通过企业微信平台植入了简道云等专业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在手机端更方便的对师生进行人员统计。系统可接受用户量高达10万,可记录表单量可达75万条。

(5)计算机机房云课堂的投入使用,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现代化,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有力的支持。

(6)认证计费系统,实现对学生上网认证登录的功能,有效的维护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第三部分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为主体,大力培养人才质量。2021-2022学年,共开设1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四大学科门类。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

表2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专业

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批准文号

招生年份

医学

临床医学类

1002

100201K

临床医学

教高函〔2021〕14号

2022年

中医学类

1005

100501K

中医学

教高函〔2005〕8号

2001年

100502K

针灸推拿

教高函〔2005〕8号

2001年

中西医结合类

1006

100601K

中西医临床医学

教高函〔2005〕8号

2001年

理学

护理学类

1011

101101

护理学

教高函〔2005〕8号

2001年

药学类

1007

100701

药学

教高函〔2005〕8号

2001年

中药学类

1008

100801

中药学

教高函〔2005〕8号

2003年

医学技术类

1010

101005

康复治疗学

教高函〔2014〕1号

2014年

101001

医学检验技术

教高函〔2015〕2号

2015年

101003

医学影像技术

教高函〔2017〕2号

2017年



101006

口腔医学技术

教高函〔2019〕7号

2022年

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1202

120202

市场营销

教高函〔2015〕2号

2015年

经济学

金融学类

0203

020303

保险学

教高函[2005]8号


4个学科门类



13



二、课程建设

(一)开设课程

学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方案,搭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及后期临床专科定向培养4个课程平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打破各学院和专业之间的壁垒,推进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建设宽领域、厚基础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目前,学校开设课程408门,其中,选修课66门。

表3 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专业名称

总学分

选修课学分

比例(%)

市场营销

172

18

10.5%

保险学

188

18

9.5%

护理学

220

18

8.1%

药学

195

18

9.2%

中药学

196.5

18

9.1%

康复治疗学

190

18

9.4%

医学检验技术

203

18

8.9%

医学影像技术

199

18

9.0%

中医学

240

20

8.3%

针灸推拿学

234

20

8.5%

中西医临床医学

240

20

8.3%

(二)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共享了江西中医药大学58门精品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炮制学》《中医诊断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中医诊断学》(双语),省级精品课程《中药药剂学》等15门,校级精品课程《生理学》等40门。同时,学校今年建设了《药剂学》《药物分析》共两门线上线下混合一流省级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对教材的选用高度重视,严格审查并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按要求开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必修课,并要求各专业必须依照“优质教材进课堂,精品课程进课堂”原则选用教材。同时,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到规划教材的编写、建设和使用等工作中去,努力争取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和更高的水平。

2020-2021学年,刘亚丽,参编全国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实验教材《药物分析实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邓雅琼,参编全国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实验教材《药物分析实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委);刘亚丽,参编“十三五”全国中医药专业精品规划教材理实一体化功能图解系列教材《分析化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编委);刘亚丽,参编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分析学》(人卫出版社,编委);陈敏,参编素质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礼仪规范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编委)。

四、课堂教学

(一)培养方案

2021-2022学年,学校实行培养方案为2018版。学校认真总结各版人才培养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強化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遵循与省内其他医学学校差异性错位发展的原则,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秉承“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角度多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原则、建立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原则、突出医药特色原则等,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使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同时,根据南昌医学院办学定位的重新确定,学校着手启动了2022版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已在2022级学生中实施。

(二)教学运行

学校重视教学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教学运行井然有序,全年无差错运行。全学年共完成385门课程的教学安排, 个教学班次的课程编制、1815名新生学籍审查、160人次学籍异动、61名学生专业转换、1786名毕业生学籍管理等工作。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通过多形式政策宣传,组织线上线下经验交流,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外审专家一对一打磨等,鼓励教师突破科研上的“卡脖子”问题,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数与获批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教育规划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各类项目共计161项,立项6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11项,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4项,共获批资助经费1047.2万。截至目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59项通过结题验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4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鼓励科研处和各学院共同努力,加强建设、规范管理、凸显特色、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江西省卫生健康药效与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优势,进一步凝练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科研处同各学院积极通过专家论证、咨询论证等推动精密、贵重、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采购工作;积聚力量,积极谋划申报国家、省级各类平台,2022年,各学院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共10个,其中“抗炎类中药药效与质量评价重点研究室”获批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立项,使我校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支撑学校科研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六、实践教学

(一)强化实践环节教学

根据错位与差异化发展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在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科研潜力和科研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医药知识、讲座、学术报告等各项实践活动及比赛,借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水平。

在过去的一年里,学生在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130余人次,其中省级122人次,国家级8人次。所获得的比赛中,学科竞赛类达45人次,创新创业类43人次。发表省级以上论文学生共10人次。在获奖的竞赛类别中,包括外研社·国才杯的英语竞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哲寻杯”华中地区大学生公共管理方案设计与决策对抗大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十七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第五届针灸科普绘画大赛、第二届江西省“振兴杯”赣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等学科知识竞赛,也有第十三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也有2021年江西省大学生排球比赛、2021年江西省大学生运动会、江西省武术联赛、江西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文体类项目,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医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2.7%,理工类学科本科专业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3.6%,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3.3%,各学科门类均符合教育部关于高校实践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的要求。

表4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专业名称

总学分

实践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市场营销

172

26

15.3

保险学

188

14.4

7.7

护理学

220

21.6

9.8

药学

195

15.4

7.8

中药学

196.5

18.4

9.3

康复治疗学

190

18.9

9.9

医学检验技术

203

16.7

8.2

医学影像技术

199

14.4

7.2

中医学

240

18.3

7.6

针灸推拿学

234

19.3

8.2

中西医临床医学

240

21.3

8.8

(二)实验实训平台

学校依托学校自有各类实验室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相关实验室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活动。现有医学实验实训室、药学实验实训室、护理实验实训室、公共基础实验实训室及模拟医院等五大实验实训平台共76个;专兼职实验指导老师近百人;2021-2022学年共承担104门实验课程,76个行政班级,555项实验项目,7093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任务。

(三)实验室开放

学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1-2022学年共开设10项开放性实验项目,共计133实验学时,199名学生参加。参加江西省“振兴杯”赣鄱工匠大赛中药炮制竞赛获水泛丸组优秀奖和中药炮制竞赛切制组三等奖。

(四)加强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及毕业实习工作,在巩固已有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与省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现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240家,其中医护类179家,药学类43家,人文类18家,形成以江西为中心,辐射沿海和发达省市,遍及浙江、广东、上海、江苏、福建、北京等省市多地一体的格局,基地建设水平能充分满足学校各专业课程见习及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需求。

学校注重教学基地内涵建设,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教,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确保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走访基地的方式加强与教学基地沟通,及时总结、交流临床带教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带教教师教学水平。

(五)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

学校一贯重视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管理,修订了《南昌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规范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评阅和答辩等程序,明确了指导教师资格和职责,还对答辩资格审查、论文规范、成绩评定、论文资料归档、论文质量监控、论文经费管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且执行严格。学校自2018年开始,所有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批改、答辩资格审核、论文检测均从原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进行。充分发挥学校、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三重质量督查作用,线上线下同步监督管理。

(六)本科生创新创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2021-2022学年,学校组织开展SYB、GYB创业培训时长111小时,获江西人社局颁发的《创业培训(实训)合格证书》的学生人数达到90名,拿证率99.9%。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江西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人数达到2538人,累计参赛项目2018个,项目涉及高教创意组、初创组、红旅公益组及商业组。指导学生成功申报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9项。

第四部分 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明确,积极服务区域健康服务产业

学校始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的发展主题,实施了“特色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确定了“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扎根赣鄱,辐射全国,服务卫生健康行业、服务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服务面向。

二、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一直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现有实验室70余间,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0869.6平米;仪器设备资产总额5390.68万元。逐步打造智慧校园:校园网总带宽达到2G,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向广大师生提供高速网络服务。无线网覆盖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等处,实现有线/无线网的一体化安全管理。对校园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并完成校园OA系统,教务系统,迎新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医保报销系统,录播系统等信息化工程建设。

三、培养方案主要特点

主要体现三个原则,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全面布局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坚持立足省内和全国视野相统筹,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又从学校发展趋势中进行谋划,重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应用型、标准化、传统性、可行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模块化培养是学校个性化教学模式的特色之一,是学校根据医药人才市场的需要以及医院临床分科的特点开设的,历时十余年不断完善的,临床医学专业选修课有妇科方向、乳腺方向、五官方向等12个模块;药学专业选修课有药品经营策划与管理方向、医院药学方向、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方向3个模块;护理专业选修课有老年护理、急救护理2个模块。学生在完成每个模块的课程考核后,能够获得模块化培养证书。

四、立德树人落实情况

(一)严格落实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体作用

一直以来,学校定期开展集中性的研讨,通过集体备课活动,老教授“传、帮、带”,领导、教师听课制度,“示范教学”活动,研讨会的举行,进一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增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围绕课程改革,思政课程实践效果显著

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特别是“进头脑”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进行了思政课程改革,实施《思政课社会实践课》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列入学校教学改革特殊项目,明确规定该课程为必修课,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课程管理,考试成绩计入学生学习档案;同时明确了“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和质量控制标准。通过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坚持齐抓共管,协调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出发点,以“三会一课”制度为抓手,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同时,学校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联系群众的经常性建设,制定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四个一”相关制度,规范了党员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以此促进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异彩纷呈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学校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于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医道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等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学校以中医药专业为特色的品牌活动,如,岐黄杯中医知识竞赛、针灸技能大赛、中药创意设计大赛,护理白衣天使护理技能大赛、“5.12”护士节系列文化活动等,成为了充分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平台。

五、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应用型技能的提高

学校现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有240家,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医护类179家,药学类43家,人文类18家。多年的探索,使得学校与基地的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学校以学生专科实习、课程见习为抓手,完善了人才培养后期专科分化课程模块培养体系,结合应用转型发展实际,加强了实践教学要求,突出了应用人才培养需求。通过一系列延请临床一线教师进校园活动,结合非全日制专任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带教教师管理体系。良好的校院(医院)合作运行机制为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六、多元化奖励机制,树立学习榜样力量,营造良好学风

学习风气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2021-2022学年学校共评选出了11个优秀班集体;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单项奖学金2391人次,三好学生441名;优秀学生干部428名;学校优秀毕业生104名。此外,对于在各种校内外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也大力进行了表彰,共计475人次获院级通报表扬。获奖表彰学生人次在本科生的比例为5.8%。

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就是将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连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整体,其主要功能是对教学活动实施监督和控制,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预期目标。学校从实际出发,科学地确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目标,构建了可行的、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使之良好运行。

一、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办学的全过程,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的发展主题。

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建立了院领导听课制度、巡考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检查实习制度,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顶层保障。二是政策倾斜教学,采取了绩效工资倾向于一线任课教师、人才引进优先保障教学等系列措施,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三是经费优先教学,采取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教学经费、设备设施购置和调剂优先保障教学等措施,保障了教学需求。四是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参与校级、省级教改课题和精品课程等项目,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五是管理服务教学,通过中层领导干部值班巡课、学生申诉、学生勤免奖助贷、设立教师休息室等具体措施,提升管理服务师生质量。六是后勤保障教学,进行了教学实验楼、体育设施、学生宿舍楼等不定期维修改造。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在全校已形成了共识,学校各职能部门都能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各项工作,教学相关部门及各学院(部)牢固树立本科教学质量意识,注重教学研究,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效果,注重教师良好师德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将学生信息员反馈、各级领导干部听课等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教学工作例会定期通报,督促整改。二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定》《教学质量管理暂行规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办法和制度。三是实行网上评教。2021-2022学年,学校学生网上评教(理论课部分),被评教师共计873人,教师得分90分以上占98.6%,学生总体满意。并将测评结果、学生评价反应比较突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所在学院。

三、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一是强化三级听课制度,为了加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树立各级管理人员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制定了《南昌医学院三级听课制度》,每学期印发了《关于各级管理干部听课的通知》,形成了校领导、各学院及职能部门中层领导、教学秘书的三级听课体系。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中层领导每月至少听课一次,各学院中层领导、教学科研秘书、学科组长每月至少听课2次。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及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本人。二是坚持开展日常教学巡视,独立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由院长亲自主管,并组建了一支教学督导员队伍,每天安排两名教学督导员深入教学一线进行教学巡视,随时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情况,及时掌握和处理影响教学的各种问题。三是加强专项督导。学校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对讲稿教案、教学课件等进行检查。四是建立了到课率定期检查制度,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学生教学信息员对学生到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四、课程考试质量监控

一是课程考试实行学校统一协调安排并进行各学院交叉监考安排,既避免了监考过程中的人情关系又解决了监考人员短缺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监考职责宣传,制定《南昌医学院考试监考员职责》及《监(巡)考人员调换申请表》通过下发文件、召开培训会等形式对监考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相关制度的学习教育,营造公正有序的考试环境;三是加强考试巡视力度,制定《南昌医学院考试巡视员职责》,巡视员由学校领导、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二级学院领导、各学院学生管理干部组成,形成了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学院三级、四支巡考队伍,督促检查解决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加强学生考前考风考纪教育,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主题班会、签署考试承诺书、板报等方式进行诚信考试教育,效果显著;五是坚持每学期对试卷阅卷情况进行质量检查,要求各学院对本学期上交试卷进行检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联合教务处对全校试卷进行不定期抽查,总体批改规范,试卷归档材料完整。

第六部分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体能测试达标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水平,在2022年年底学校组织的9124名学生体能测试中,测试达标率为100%。

二、毕业生基本情况

2021-2022年学校共审核本科应届毕业生1791人,有1782人符合本科毕业条件,毕业率为99.50%;1781人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学位授予率为99.44%。

三、就业情况

2022年就业工作秉承早谋划、早布局的原则,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校园招聘为方式,以指导服务为保障,打造用人单位、学生、教师管理联动体系,切实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与就业工作质量。学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05%,考研升学率(含出国出境)为21.53%,圆满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及安全就业的预期目标。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是高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通过调研企事业单位对我校2021届毕业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7.83%。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水平扎实,跨学科知识掌握广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较高的道德修养,过硬的心理素质,为单位输送了众多优秀毕业生。

第七部分 特色发展

一、办学定位上更加体现应用型的人才需求

学校经过不断摸索,确定了“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和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扎根赣鄱,辐射全国,服务卫生健康行业、服务社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上更加体现了应用型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设置上体现市场需求

学校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市场人才供求情况、学校自身条件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数量适宜、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交叉渗透的专业体系。重点突出优势专业,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少招、隔年招、甚至停招人才需求相对过剩、办学资源相对匮乏的专业。在夯实优势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形成医、药、护为主体,医药技术协同发展,实现了突出应用转型、与省内各医学类院校差异性错位发展的专业格局。积极申报了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等6个新专业,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少招、隔年招、甚至停招人才需求相对过剩、办学资源相对匮乏的专业,目前,学校常规招生专业缩减至12个,分别是: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保险学(中外合作班)、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医药护专业群。

三、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改革原有按专业方向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基于职业标准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按照学分制运行体制,构建体现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评价标准体系。目前,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妇科、乳腺、五官等12个模块;药学专业开设了药品经营策划与管理、医院药学、药品生产与质量控制3个模块;护理专业开设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2个模块。突出了应用型、技术型,符合市场需求;同一类别不同专业学生可自主选择任意模块学习,打破专业限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相关,既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偏重理论教学,也不同于高职院校过于偏重技能训练,真正做到了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培养“宽基础、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学校对每个模块的学分总量进行了设定,每个模块按照各自模块的知识结构要求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拼接。在校学生在完成已有教学任务同时,可以根据自身已完成学业情况及自身成才要求自主选择特异性强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进而对照各模块合格要求,申请模块化证书。按要求完成学业的学生,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学位证和模块证书。

学校在积极搭建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同时,积极扩大现有选修课范围,引导和鼓励优势教学资源向选修课教学倾斜,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让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师资、行业专家为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形成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符合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需求的高质量选修课。满足了广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诉求。

四、师资队伍建设上体现双师型发展需求

学校目前已具备一支兼具教育系统领域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本专业(或相应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既有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又有较强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也通过自身培养和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家,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和技能大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既具有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性匹配的职业,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智力保障。

近五年来,学校共引进医学、药学、护理学等专业领域优秀教师近百人,极大的扩充了学校的师资队伍;组织开展校内外各类培训1200余人次,通过以老带新,传帮带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形成了以黄小方、杨建梅为代表的新一代科院教学中坚力量。

五、良好的校企、校院(医院)合作机制丰富了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现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有260余家,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年的探索,使得学校与基地的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学校以学生专科实习、课程见习为抓手,完善了人才培养后期专科分化课程模块培养体系,结合应用转型发展实际,加强了实践教学要求,突出了应用人才培养需求。通过一系列延请临床一线教师进校园活动,结合非全日制专任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带教教师管理体系。

学校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校院(医院)合作长效机制探索。近年来,学校校企合作的项目包括: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合作开设了护理学基础创新实验班;与江西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一体化合作;与浙江康盛堂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合作开设康盛堂创新实践班;与舟山市中医院、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小班教学实习基地。

在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通过开放实验、举办讲坛和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开展“第二课堂”、扶植学生创业社团的发展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成立学生社团团38 个,每年涉及学生人数1200 余人。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体验的实践平台,各社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学校在经费、师资、办公场所等方面积极提供条件,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近年,学校及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100余项,每年学生参与率达到70%。

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完成的项目包括:2014年,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乔顿州立学院签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分互认协议。2017年,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耶夫多基莫夫国立口腔医科大学、俄罗斯(莫斯科)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发展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俄罗斯莫斯科市联合成立“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莫斯科教学中心”。2018年,与美国圣伊丽莎白大学积极开展公共事业管理(综合健康学)学分互认项目,2018年秋季已招收64名国际班学生,采取“3+1+1”模式进行联合培养。同年,与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 2019年,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学院签订合作研修协议书。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办学,采用学分互认、师资交流、引进外籍专家、教师出国培训等,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组建出国留学培训中心,搭建在校学生出国留学的平台,为学生出国留学、本硕博连读等搭建桥梁,开展留学生教育,重点招收中医类和中西医结合类外国留学生,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和合作。

第八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学校教学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课程种类丰富、安排合理、学生质量不断提高,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中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质量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不足;全校全员对质量文化的内涵的科学性、作用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充分不平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外部质量保障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优化驱动效果还略显不足。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隐性指标,无法通过量化的方法考量教师真正的教学业绩,而且教学成效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时评价。

基于以上问题,学校将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是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设计上,明确质量监控和改进的途径和方法、改进效果的监控、激励和惩罚措施等;从责任主体上,明确涉及的管理部门责任,找准工作重点,确保整改工作责任到人;从质量环节上,健全从生源分析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过程评估、就业跟踪的全程性评价,形成质量分析的闭环;从考核评价上,把执行和改进效果作为对相关部门和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和整改效果的检查。

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突出学生中心、过程管理、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施校内专业课程建设认证评估和动态监测。完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领导听课、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用人单位跟踪评价等机制,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在专业认证工作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开展校内专业和课程评估,强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提高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建立外部保障机制。将逐步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广泛利益方对教育评价的参与度,建立相应机制,不断吸收各方面的评价意见,用于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建立并不断完善与应用型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加大已有200-300个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延请医药企业和单位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开发、实训大纲等方面切实加强与医院、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共同参与教学和考核,建立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通过强化校企(院)合作,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的同时,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全面提高学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形成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低,学校社会认可度高,学生就业形势好的三赢局面。

三、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

学校主要问题为占地面积与教学用房面积不足,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将通过新校园建设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对实训基地投入,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实训条件。继续升级学校的校园环境、教研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运动设施等基础条件:科学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实践资源;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务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学科融合和教学相长。